僧人诗人

贾岛的诗词曲代表作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贯休的诗词曲代表作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僧、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大师”,赐以紫衣。
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齐己的诗词曲代表作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塔祖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皎然的诗词曲代表作
皎然(720-804),湖州人,俗姓谢,字清昼,是中国山水诗创世人谢灵运的后代,是唐代最有名的诗僧、僧。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有诗名。他的《诗式》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较有价值的一部。其诗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山水游赏之作。在《全唐诗》编其诗为815-821共7卷,他为后人留下了470首诗篇,在文学、佛学、学等许多方面有深厚造诣,堪称一代宗师。
惠能的诗词曲代表作

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寺的无遮大会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
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位居中国佛教的主流地位。

无学祖元的诗词曲代表作

无学祖元(1226~1286年),别号子元,浙江宁波鄞县人,宋代临济宗高僧。

无可,唐代诗僧,俗姓贾,范阳(今河北涿州)人,贾岛从弟。少年时出家为僧,尝与贾岛同居青龙寺,后云游越州、湖湘、庐山等地。大和年间,为白阁寺僧。与姚合过往甚密,酬唱至多。又与张籍马戴等人友善。无可攻诗,多五言,与贾岛周贺齐名。亦以能书名,效柳公权体。

仓央嘉措的诗词曲代表作

仓央嘉措,门巴族,六世达赖喇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仓央嘉措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废,据传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圆寂。
仓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诗歌,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

范汭,明浙江乌程人,字东生。太学生。家为乡里权豪蹈藉而破,移居吴门。好唐人诗。万历末,以家贫落魄,愤懑不得志而卒,年四十四。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释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号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二十三岁受戒於大明寺。首谒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杲禅师於径山。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得度於临安西湖白莲精舍,此后遍历江浙诸老宿之门。后入闽见乾元木庵永禅师,逾年,见密庵於衢之西山,从之移蒋山、华藏、径山。密庵迁灵隐,命为首座。不久出世於平江府阳山澄照寺。后徙江阴军君山报恩之光孝寺、无为军冶父山实际寺、饶州荐福寺、明州香山智度寺、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诏住临安府景德灵隐寺,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众。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一。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禅师法嗣。

文秀的诗词曲代表作

文秀,为唐代诗僧。文秀出生于江南,昭宗时居长安,为文章供奉。与郑谷齐己为诗友。曾游南五台。文秀的主要成就是《端午》。事迹见卷七四、《唐才子传》卷三。

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宋人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吹面不寒杨柳”。予深爱之。”

子和尚(生卒年不详),名德诚。唐代高僧和词人。四川武信人,后长期居住在华亭朱泾(今金山朱泾)一带。
他节操高洁,度量不群。受法于澧州药山弘道俨禅师。尽道三十年。离药山后,飘然一舟,泛于朱泾、松江之间,接送四方来者,纶钓舞棹,随缘度世,时人莫测其高深,称他为子和尚。一日与夹山禅师相遇于朱泾,一问一答,言语投机,船子高兴地说:“钓尽江波,金鳞始遇”,遂传授生平佛理心得。后覆舟而逝。朱泾法忍教寺建有船子和尚殿,也称船子道场。《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续高僧传》都有他的小传。著有拔棹歌39首。《法苑珠林》和《艺林伐山》诸书引有他的歌词,并集有《船子机缘诗》一卷。宋代吕益柔刻石于枫泾海会寺。其诗句法类于唐诗人张志和的《渔父词》,内容多吟咏渔夫生活而寓以释家玄理。元、明间均有刻本,1987年,由上海文献丛书编委会出版,施蛰存为之序。

寒山的诗词曲代表作

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证,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
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慧寂,仰山慧寂禅师(815-891),俗姓叶,韶州怀化人。

可止(公元860年-934年),唐末五代之际洛京长寿寺僧。姓氏,范阳高丘(河北省涿州市)人,约唐昭宗天佑初前后在世。唐昭宗干宁年间(公元八九六年左右)进诗,赐紫袈裟。后唐明宗令住持洛京(今洛阳)长寿寺,赐号文智大师。可止所作诗,有三山集《全唐诗》传世。《全唐诗》中存其诗九首。

中国南宋画家僧人。号牧溪。生卒年不详,活跃于13世纪60~80年代之际。蜀(今四川)人。曾因反对奸相贾似道而遭通缉,在浙江一位姓丘的人家中避难。擅龙、虎、猿、、芦雁、山水、人物。师法梁楷,加以发展变化。所画猿、鹤、观音、罗汉等,造型严谨,形象准确。

善住,元代高僧。字无住,别号云屋。曾居于吴都之报恩寺,闭关念佛,修净土行。著有安养传。又工于诗,每与仇远、白挺、虞集、宋旡诸人往返酬唱,有谷响集行世。

明本(1263—1323),元朝僧人。俗姓孙,号中峰,法号智觉,西天目山住持,钱塘新城(今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明本从小喜欢佛事,稍通文墨就诵经不止,常伴灯诵到深。24岁赴天目山,受道于禅宗寺,白天劳作,夜晚孜孜不倦诵经学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赐号“广慧禅师”,并赐谥“普应国师”。憩止处曰幻住山房。

梵琦(1296—1370),俗姓朱,字楚石,一字昙耀,晚号西斋老人。浙江象山人。9岁出家于海盐县天宁永祚禅寺,受经于衲翁谟师。不久往湖州崇恩寺,依其从族祖晋翁询师,16岁赴杭州昭庆寺受戒。自是历览群经,学业大进。

栖白,僧唐代人,生卒年不详,越中(今浙江)人。常与李频许棠姚合李洞、贾岛、无可等诗人往来赠答。唐宣宗大中年间住京城荐福寺,为内供奉,赐紫袈裟。工诗,尚苦吟。时人张乔谓其“篇章名不朽”。《全唐诗》共录其诗16首。

释宝月,南朝萧齐时期诗僧。生卒时间及生平不详。俗姓康,一说姓庾,胡人后裔,善解音律,颇有文名。《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得其诗五首。

道潜(1043—1106)北宋诗僧。本姓何,字参寥,赐号妙总大师。於潜(今属浙江临安)浮村人。自幼出家。与苏轼诸人交好,轼谪居黄州时,他曾专程前去探望。元祐中,住杭州智果禅院。因写诗语涉讥刺,被勒令还俗。后得昭,复削发为僧。著有《参寥子集》。

【介绍】: 元僧。泉州晋江人,字恒白,号梦观道人。俗姓廖。得法于妙恩。博极群书,为文简严古雅,诗尤有致。顺帝至正中居泉州紫云寺。有《梦观集》。
法照的诗词曲代表作

法照(747~821),俗姓张,佛教净土宗第四代祖师,唐代兴势县大傥里释子山人(今洋县洋州镇孤魂庙村)。少时舍家为僧,游庐山衡山。大历二年(767),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市)云峰寺,师从承远长老。大历四年(769),于衡州湖东寺起五会念佛道场,作五会念佛法事,念佛,修净土法门。大历五年四月五日,到五台山(今山西五台县境),参修佛法,修习念佛三昧。十二月初,入华严寺念佛道场。其后,在五台山建大圣林寺,供奉文殊、普贤菩萨。大历十二年(777)以后,法照回洋县故里,在念佛岩庵居泉饮,日夜专念阿弥陀佛。久之,闻于长安,唐代宗李豫以礼迎宫中,赐号“供奉大德念佛和尚”、“五会念佛法事般若道场主国师”,居长安章敬寺。唐德宗李适赞法照曰:“性入圆妙,得念正真,悟常罕测,诸佛了因。”公元821年在长安圆寂,后被谥为大悟禅师。

灵澈的诗词曲代表作

灵澈(746~816),本姓杨氏,字源澄,越州会稽(今绍兴)人。云门寺律僧,驻锡衡岳寺。著有《律宗引源》廿一卷。与刘禹锡刘长卿吕温交往甚密,互有诗相赠,享誉当时诗坛。

知玄的诗词曲代表作

知玄,全称释知玄。字后觉。俗姓陈眉州洪雅人。母魏氏。梦月入怀。因而载诞。乳哺之间。见佛辄喜。五岁祖令咏华。应声而就。七岁遇泰法师在宁夷寺讲涅槃经。玄入讲肆若睹前。因是夕梦佛手案其顶。遂出家焉。十一落发。诣唐兴西安寺。传大经四十二卷远公义疏辩师圆旨一百二十五万言。指擿缁徒。动露老成。时丞相杜元颍作镇西蜀。闻玄之名。命讲于大慈寺普贤阁下。黑白之众。日合万数。嘘嘘而卒。卒年七十三。

法显的诗词曲代表作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高僧,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佛教革新人物,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在399年,法显65岁的高龄从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
法显、玄奘将佛教文化引入中国,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南沙群岛有法显暗沙以示纪念。

拾得的诗词曲代表作

拾得,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诗人张继据此留下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净圆白云法师。

义净的诗词曲代表作

义净(635~713)唐代译经僧。河北涿县人,一说齐州(山东历城)人,俗姓张。字文明。
幼年出家,天性颖慧,遍访名德,博览群籍。年十五即仰慕法显、玄奘之西游,二十岁受具足戒。
于咸亨二年(671)经由广州,取道海路,经室利弗逝(苏门答腊巴邻旁,Palembang)至印度,一一巡礼鹫峰、足山、鹿野苑、祇园精舍等佛教圣迹后,往那烂陀寺勤学十年,后又至苏门答腊游学七年。历游三十余国,返国时,携梵本经论约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阳,武后亲至上东门外迎接,敕住佛授记寺。
其后参与华严经之新译,与戒律、唯识、密教等书籍之汉译工作。自圣历二年(699)迄景云二年(711),历时十二年,译出五十六部,共二三〇卷,其中以律部典籍居多,今所传有部毗奈耶等之诸律大多出自其手,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共称四大译经家。师于译述之余,亦常以律范教授后学,盛传京洛。
著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并首传印度拼音之法。著作中备载印度南海诸国僧人之生活、风俗、习惯等,系了解当时印度之重要资料。 先天二年正月入寂,世寿七十九。建塔于洛阳龙门

友情链接: 谷歌推广 福彩3D 福利彩票开奖 一对一 机器人网 福彩手机版 谷歌排名 福彩

老中医